文摘-喜歡編故事的大腦

文章節錄自:喜歡編故事的大腦 作者:洪蘭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在他自傳中說,他一直以為他兩歲半時,曾被歹徒綁架,靠著他奶媽英勇的格鬥才把他搶回。他說他清楚的記得娃娃車被推倒,他躺在地上看到陽光透過巴黎香榭大道的樹葉照到地上圓圓的影子。後來他去瑞士念書,他母親來信說他奶媽過世了,臨終前把主人當年獎賞她英勇的一個懷錶退了回來,懺悔說:當年根本沒有綁架這事件,是她想結婚,沒有錢,自創自編的一齣戲。皮亞傑說他覺得非常驚訝,他問,如果沒有這回事,他記憶中這個陽光透過樹梢所投射下來的影子是怎麼來的?

這個例子非常清楚的點出記憶的本質,我們的大腦不停的在把外界事情合理化,我們會把別人講的話聽進大腦後加以想像,織成一個合理的故事。越是零碎的訊息,大腦越需要從背景知識中去提取相關訊息來填補。這時過去經驗所存下的刻板印象就得到了發揮,而且一旦形成自以為是的觀念後就很難改變,這是新加坡政府要在火苗源頭就把它撲滅的原因。

人的想像力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台語說「看一個影,生一個仔」,正是這樣,謠言耳語為什麼可怕就是因為人的大腦有想像力,在聽到片斷的訊息後,會依自己過去的經驗,去把這個零碎訊息組成一個合理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越重複越周延最後就以為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心理學上說記憶是個重新建構的歷程,謊話說一百次變成真話。人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編故事。一旦這個故事在腦海中形成,我們便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心理學上有很多實驗來說明這個情形,有一個實驗給受試者看一張畫得既像鴨又像兔子的模稜兩可圖片,然後請他畫一張圖出來,一旦受試者把圖片解釋為兔子後,他便不再看到鴨子,反之亦然。一旦大腦認定後,原來的圖片就褪去,大腦中儲存的是經過我們解釋後的東西,而且人的印象是先入為主,一旦被抹黑,以後的更正是沒有效力的。
兔子還是鴨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