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創意工廠MIT


書名:創意工廠MIT
副標題:學習如何思考,在麻省理工

最近需要重新設計及思考,所以讀了些關於學習的書籍
這本書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
1.到MIT念書的滋味如何?
2.「學習如何思考」是什麼意思?作者遇到的第一位教授告訴他:在MIT修什麼課不重要,MIT會教導的是「如何思考」。什麼樣的步驟與過程,型塑出一位工程師?工程師是怎樣學會解決問題的?
3.機械思考的限制在哪裡?會不會引發孤獨寂寞、精疲力竭和不完滿的人生?能不能將一些空間留給宗教、心靈和精神方面的事物?(P36-P37寫在MIT版之前)

其中包含了太多科學的專有名詞及術語,以致於我這從大學時代開始就和物理化學脫離關係的人,讀起來很吃力。硬是讀下去的原因是-對作者描述出來的MIT裡學生的學習精神和付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到原本身體不太舒服的地方,都瞬間覺得不敢再痛下去了!原來地球上有人為了學問如此的拼命耶!我的器官好像也覺得,似乎沒有可以給它偷懶說疼痛的時間...連學問都有人如此擺上生命去做了,搶救生命的工作,怎麼可以如此輕率的只付出一點點努力呢?

以下是書中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及心得:

作者修薩披羅教授的課時,教授說到關於作業和考試的事「我會發習題,只做練習用,解答不用交回來,那對分數沒有影響,不過,強烈建議你們可以做這些習題,這對了解教材很有用。『解習題』,不是指模依什麼手冊裡的解答方法,而是要衝鋒陷陣,披荊斬棘開出你的路,找到不通的死路,然後退回來再繼續!」(P65第一堂課)
「...靠自己獨立解出來,你會發現『自己學習』和『等別人來教』之間有很的差別...」(P67)

「所以,這就是設計的真諦。你有個想法,想要如何做出一個東西,你就去做,然後測試它,發現問題後,想辦法把它修好。」(P141期末考)

作者在偉斯特那裡得到了研究助理的位置,這教授的實驗室內部像個小型工廠,主工作房還是一間小型測試房。他也實際上拆開一個快速壓縮機,所以他看到了關於百科書裡關於模擬循環中的壓縮和燃料部分,也實際體會滑輪的作用。
--MIT的座右銘是「Mens et Manus」- 動腦也動手(P167機械聖殿)

MIT和法學院、商學院或醫學院很不一樣,這裡的人按著自己的時間表,時候到了就離開;所以這裡沒有,比方說「1984年機械工程碩士畢業班」這樣的東西。(p.201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巴蘭可教授有一次花了七年設計一個產品,最後卻被某家德國公司整個偷去用。「你必需能夠應變」他說「你投入那麼多的力氣,所以邊哀叫邊想『更動設計又要花那麼多的時間...我已經做了那麼多,不想再改動了。』但是你必須要有彈性,要忘記之前投進去的時間和原先的方向,轉過來走另一條路。否則你是無法生存的。」(P253二七O)

作者坐飛機時,看到窗外襟翼下面尖端處出現一條白色的篜氣尾巴。啊,我想,翼端渦漩。襟翼的尖端使得流經機翼上方的氣流速度加快,在尖端的周圍旋轉起來。而當氣流速度加快時,柏努利告訴我們,流體的靜壓力會降低。要是濕度很高,像今天的底特律這樣,則較低的氣壓以及因此出現的較低溫度,就會使水蒸氣的分壓高於它的飽和壓力,於是便形成許多小水滴,看起來像一長條雲霧。
旁邊的先生開始給他太太解釋這是怎麼一回事「駕駛一定是在放掉一些汽油。」
「對不起,但是我不小心聽到你們的對話,」我插嘴道「是這樣的,我念的是流體力學,你們看到的現象叫做翼端渦漩」我進入解釋狀態。
「我只看到一些蒸氣在外面啊,」終於,丈夫先生說。(P427-P428學習.繼續學習.永遠學習)

小編心得:
一樣是拼命努力,在學術上拼命的人,最後還是會遇到關於人生的問題而無法回答
最近也讀了腓力.曼都法、布永康的書
也讀了更多的聖經..同樣是努力,信仰皂主角卻是不管再怎麼貧困的環境中,卻越來越有勇氣,也知道人生絕不能放棄。
不過,一樣的是,都要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沒辦法舒適穩妥的睡在床上才能突破。
每天每天,都要變得不一樣。

--
延伸閱讀:
導讀
博客來書藉館介紹
科學人雜誌介紹

留言